RSS订阅罗大伦博客-中医养生学习-减肥方法减肥食谱-养生堂
你的位置:首页 » 我的日常生活 » 正文

《弟子规》为何说“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0日 | 作者:罗大伦 | 0个评论 | 634人浏览

今天,我们接着聊《弟子规》,它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话什么意思呢?字面理解,就是我们身边的东西,有的东西虽然很小,但是要记住,再小的东西,作为孩子的,也不要私自把它藏起来自己享用,如果这样,那作为家长的心,会非常悲伤的。

这话,难理解吗?不难理解,但是却很容易让人误解,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有一次,一位家长对我说:“我坚决不让孩子学习《弟子规》,太落后了!”我忙问为什么这么讲?

他回答我说:“比如说这句话,‘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句,这把家长看成什么人了?和孩子抢?看到孩子吃点好东西,家长没有吃到,家长就伤心了?这明明是落后时代,大家都吃不到东西的时候的产物嘛!”

我一听,笑了,人家这是照字面理解的啊,也没有错啊,可是,《弟子规》讲的是这个意思吗?

其实,这也是现在很多人读《弟子规》的问题,就是只是按照字面理解,觉得太简单了,没什么可学的。可是,要知道这话背后是有含义的,有些道理,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仔细想想,然后再看,可能会发现里面的道理是非常有用的。这些道理,可能我们现在的家长,未必真能做到。

那么,这个“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讲的到底是什么呢?这句话是否很古老,在今天已经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了呢?

答案是:这句话,在告诉我们今天最有用,甚至在我们整个人生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学会分享,你会更幸福。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曾经到一家,当时是因为他们家有位老大爷身体不好,请我去帮忙看看是什么问题。

进了房间,觉得很是温馨,有很多小朋友的玩具,原来他们家有个五岁的小朋友,向大家问好以后,我就坐下,准备开始给这位老大爷诊脉、查舌,这是中医分析人身体的诊断方法,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小桌子,或者高的茶几什么的垫一下,让老大爷的胳膊有地方放,可是周围没有,正好有个塑料柜子,高度正好,想搬过来,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家里的小朋友突然跑过来,手按在塑料柜子上,对她的家人说:“这是我的,不许动!”原来这个东西可能是她装玩具的,她觉得不能动,他们家人显然对孩子非常客气,就没有动这个柜子,于是就拿了另外一个柜子来垫着。

接着我开始诊脉,一边查,一边需要记录下来,于是我就让他们提供纸笔。他们拿了一支笔,可是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这个小朋友本来已经离开了,看到后再次跑过来,把笔拿走,又说了句:“这也是我的!”我困惑地看着他们家人,他们忙着对我解释,平时都是孩子用这些东西的,于是又拿了支笔。

这时,我自己正好带了纸,心想就别用他们的了,于是拿出自己准备的白纸,刚刚拿出来,又离开的小朋友,远远的看见我拿着白纸,于是立刻跑了过来,一把从我手中抢过白纸,嘴里还是说着:“这是我的!”显然她误以为这也是从她的桌子上拿的,这下大家全都傻了,本来他们家人还为这孩子开解,这下无法说了,就忙向孩子解释,这是人家自己带的,他们觉得特别的不好意思,把孩子劝开了,我才继续诊脉。

必须说明一下,这件事情,就眼睁睁地发生在我的身边,让我诧异。

这个孩子五岁了,很明显,已经开始有了私有的观念,对自己领地范围内,已经有了强烈的拥有感。这就是“私”的概念。有的朋友说,这是小事儿,干嘛跟孩子较真?如果你先跟孩子打了招呼,没准儿孩子让你用呢?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的,别在意。

实际上,如果是三岁的孩子,我们确实无法评判,因为孩子可能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五岁的孩子,已经基本懂事了,这样做我觉得不应该了。

教育看的是苗头,要根据苗头和迹象,来判断教育过程哪些方面可能有所缺失,我觉得从这个孩子反应强烈的状态来看,这个孩子的家长,需要在培养孩子分享的角度上下功夫了,因为我觉得这个孩子对自己私有物品的拥有感太在意了。如果对这个过程不加以干预,则日后品性形成,再教育则困难会很多的。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我曾经亲眼看到公交车来了,大家上了公共汽车,孩子会先冲上去抢座位,抢到了,得意地坐在那里,家长满意地看着孩子,仿佛是在鼓励孩子:“你真棒!”

又比如,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先把孩子拉到一边,尽量不让其他小朋友看到,然后把带来的好吃的给孩子猛吃。

其实,孩子都是好孩子,但是在品性的培养上,家长需要随时关注,先提高自己,然后给孩子随时微调。尤其要注意的是这个“物虽小,勿私藏”。

那么,到底什么是“私”呢?

“私”这个字,在古代通“厶”字,两个字的读音一样,意义一样,这个“厶”字,原来的图形就是从上向下环绕,兜了一个圈,就是把自己的东西画在里面,这个意思,所以古人说“自营为厶”,就是为自己的利益,去做什么事情。后来“私”与“厶”相通,实际就是在“厶”旁边加上了个“禾”,这意思很明显了,有归属的,属于自己的庄稼,这叫“私”啊,所以古人说:“盖禾有名,私者也”。

所以“私”的基本含义就是自己的,与“公”相对,“公”字,就是在“厶”字上面,加了一个“八”,意味着分开,左右一边一个,这是平均的意思,这就是公。

这个私,我们不能没有,我们人生中要有自己的工资,有自己的公司,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存款,这都是私,私有财产是不可侵犯的,这是一个原则。但是,人生确实很矛盾而且复杂,另一个原则是,人是社会动物,需要协作发展,如果只在意自己的利益,反而你无法获得大家的支持,人生幸福的过程,也是不断克服自己私欲的过程。终其一生,我们似乎都要和自己的私欲,不断斗争,而我们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

而克服私欲的过程,就是学会分享的过程。

为什么要分享呢?因为我们必须要理解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与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依赖于你身边的一切。

比如对这个小朋友,就要告诉她,这些纸笔,虽然是属于你的,但是从哪里来的啊?是爷爷奶奶买的,现在爷爷的健康需要利用一下它们,这样爷爷身体健康了,是不是可以买更多的纸和笔啊?而且,爷爷身体健康了,是不是也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快乐呢?因为你们是一家人,是一个整体啊。

这样,在孩子的心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更大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自己的利益,是依赖于他人的,是与他人互相关联的,他人更好了,自己才会更好。

这种观念,要介绍给孩子,这是让孩子提升自己的机会。其实,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能将自己提升到这样的境界,所以总是在利益争夺中受伤,却不知道原因在哪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儿童时期的教育,家长没有教给他分享的道理。


曾经有位企业家,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他的老家在舟山群岛的一个岛屿上。他有一次对我讲了他们家的故事。

他说,小的时候,家里杀鸡,那是大事儿,因为有美味的鸡肉可以吃了,这可不是像现在,随时都可以去超市买到的,那个时候一年都可能杀不了几次鸡。当把鸡肉炖好了,那份香啊,令人难忘,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眼看着奶奶,用筷子挟起两个大鸡翅,他觉得奶奶一定会送到他的碗里,结果,奶奶却送到另外一个碗里,说让家人送去给邻居家的孩子品尝。这样的事情,令他印象深刻,他记住了,有好东西要与人分享。而我相信,这只是一件小事,在他的生活中,他奶奶一定是在很多方面都这样言传身教的。他说,奶奶就是这样的为人,所以,周围的人无不敬佩奶奶,她一生平和幸福。然后,他又说,我们附近的岛屿,一共目前只出过三位考上北大的孩子,我们家占了两个。

我听了这个故事很感慨,这就是传统的家教,从小就告诉你,与人分享是人生快事,是种美德。这样的家长的教育,我们自己对照一下自己,看看那我们能不能做到。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是小事,但是,确实影响深远。这位企业家年纪轻轻,就朋友多多,创业成功,曾经开创连锁电影院,生活无忧幸福,是个智慧幸福兼得之人。

有人会问:你不是说私有财产也很重要,我们难道不是应该教给孩子,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保护自己的私利吗?否则孩子将来什么都给别人,自己会幸福吗?

这是个大问题,甚至可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文化的答案都会稍有不同的。

有的朋友觉得,西方就是努力培养人的自私性的,让人充分维护自己的私利,所以才经济发达的。我觉得这是片面之词,西方的基督教,是号召大家,把自己的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献给教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他们特别强调分享,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我觉得我们很多人心中,虚构了一个西方社会,然后去追捧,可是真的看到了西方,却会发现完全不同。

而我们国家,现在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一定要多多教给孩子学会分享。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讲计划生育,基本现在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样,两家老人一共四位老人,加上孩子父母,六个人才有一个小朋友,此时,大家对孩子的好,是有目共睹的。我见过这样的家庭,在吃饭的时候,全部好东西都给孩子,爷爷奶奶把好东西给孩子,外婆外公把好吃的也给孩子,父母也把好东西给他,吃饭的时候,奶奶如果看到孩子吃排骨吃的香,就会让大家都把排骨放下:“你们那么大的人了,少吃一口没事儿,都放到孩子的碗里吧!”

我甚至见过一个家里,保姆总是吃不饱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家里所有的成员,每到吃饭的时候,都要把最好吃的都给几岁的孩子吃,大家都尽量不吃,结果这个保姆也不好意思自己去吃肉,尽管人家没有让她也不吃,但是都不吃,自己哪里好意思啊,所以总是吃不饱。

这样做,孩子会觉得一切都是我的,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他的私心会被无限扩大,只要心中所想,无不立刻到手。

其实,本来人生下来,就会有私心的,希望自己吃到好东西,享受到好东西,这是本能,但是教育的过程,就是要告诉他私心与公心的区分,扩大自己的公心,这是教育。私心那部分,不用教育,就已经很强大了。而前面我讲到的一切都为了他而设的孩子,大家的过份关爱,却极大程度地培养了他的私心,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一切遂愿吗?如果不遂愿,他的心会受伤吗?我想是一定的。

这是现在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大环境,大家不用辩论,情况就是这样的,这样教育下的孩子,在长大后,在社会上如果处处这样,大家会远离你的,这样很少有人支持,事业怎会成功?

因此,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尤其要把分享的理念教给孩子,多多训练孩子分享的行为,来对抗独生子女养育中带来的弊端。

新东方的俞敏洪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说在他读大学的时候,六个人住一个宿舍,有个同学是北京人,每周回家,都会带回来六个苹果,大家都以为他是带给同学们,一人一个分享的,结果这个学生,把苹果全都锁在柜子里面,是一周六天,自己每天吃一个,然后周日回家。在大家众目睽睽之下,他自己一个人,从容地洗好苹果,津津有味地吃掉,一直是这样的。大家也说不出什么。结果,毕业后,大家开始创业,越做越大,五位同学都加入了新东方,当新东方的事业做得很大的时候,那个吃苹果的同学,在单位混得一般,于是也提出,是否可以入伙。结果,大家开会讨论,一致认为不欢迎他加入,为什么呢?因为品性问题,吃苹果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可以看出这个人不懂与人分享,比较自私。合伙,是需要大家利益放在一起,一起努力的,如果有一个人自私,就会把整个气氛给破坏,这是毁灭性的打击。结果这个人就无法加入,与新东方无缘。

大家会说,至于的吗?不就是吃一个苹果没有分享给大家吗?这里,就是涉及到“物虽小,勿私藏”了,什么是私藏?举个例子,大家一起进山找蘑菇,这是一个团体,每个人找到,都交公,最后晚上大家熬汤喝,每个人都能喝到。可是其中一个人,突然看到一个蘑菇,于是想,这是我看到的啊,于是,私自挖出蘑菇,放到自己兜里,晚上出去偷偷卖了,这,就是私藏。

开公司合伙也是如此,本应该大家一起为公司努力,公司市值上去了,大家都得利。但是,有个特别好的生意来了,其中一个人看到了订单,就想,这要是我自己赚了该多好,于是自己注册了一个空壳公司,然后接了这单生意,自己独吞了,这就是私藏。

那么,这种人为什么不想和大家分享,让公司越做越大呢?这是眼界问题,他看不到更远的景色,他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这,与他从小接受的教育一定相关,因为这是品性问题,他没有习得这种品性。

其实,创业是有风险的,即使有再完备的制度,我们也完全不知道,与谁合作,会有好的结果,于是我们会根据一些线索,来判断这个人最后的表现如何,哪些线索呢?往往是能透露出人的本性的一些线索。

这样解释大家明白了吧,其实不分苹果给同学们完全可以,有些家长就会这样说:“想吃你们自己去买啊!为什么非要分给你们?”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事事如此,大家就会看到,此人不懂分享,比较在意私利,如果公司有了这样的事情,股东们怎么办?请他入股有意义吗?

这样,大家就应该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很自私的人,总是在社会上难以真正立足,因为,每天每一时刻,你的种种线索,都被别人看在眼里,大家在随时评判,这决定了你未来的合作机会的多少。而懂得分享的人,却往往能够有一番作为的缘故,因为你的品性,也早已展示给大家了。

人世间的事情,太细腻了,很多人理论分析就该如此,想吃苹果自己买去,道理是没有错误的。可是,你分析不过人心的,人心,在通过一个苹果,来判断你的人品呢。

据说,当年刘邦和项羽打仗,楚汉之争的时候,有人很早就断定项羽会失败,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到了一个细节,就是项羽打胜了仗,在分封大家的时候,那个代表官职的大印,在他的手中,都快磨去棱角了,他也不舍得给人,这种气度,看在人家眼里,据此就可以判定,得天下的该是刘邦。

所以,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一辈子做生意有一个准则,就是:我能够赚到十元钱,努努力,赚十一元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一定只拿九元,给别人留下一些空间,这样日后还会合作。 

李嘉诚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给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大家看看,他的品性和境界是从何而来的?是他小时候母亲告诉他的,所以,什么样格局的母亲,就能培养出什么样境界的孩子。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施与受”的关系,老子力图不断地强调这样一个道理,就是:你为大家付出,考虑大家的利益,为大家做得太多了,最后,大家会让你更幸福的。老子这样的话多到无法列举,比如“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正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等等,老子的这个思想,是我讲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因为这就是人生的大道,很多企业家,都是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才走上成功之路的。


那么,与人分享,是否意味着自己要放弃一切呢?不是这样的,作为一个普通人,自己的私有财产,是需要保护的(呵呵,圣人级别的人不需要考虑这个,圣人完全放下自己,拥有天下人心),与人分享需要掌握几个尺度,我大致分析一下。

第一,当别人遇到困难,而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帮助到别人的时候,可以与人分享。比如,当贫困山区的孩子吃不起饭的时候,而你衣食无忧,此时,一顿饭对你根本不会有什么影响,您可以提供一餐,比如资助“免费午餐”工程,给孩子一顿饱饭。但是,我反对那种把自己家里的钱全部捐出,自己欠债度日的“慈善”。

第二,当你的付出,可以给大家带来快乐的时候,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与大家分享。比如,周末请朋友吃顿饭,喝喝酒,虽然您会花钱,但是给大家,给自己都带来了快乐,这是分享。这种能力,其实就与小的时候的培养有关,有的人总是家里很热闹,朋友往来频繁,我的一个阿姨就是如此,喜欢热闹,每到什么节日,一定约很多朋友来家里,吃住游玩,临走还一定要给大家带各种特产,她性格就很开朗,大家都喜欢。而我也见过有的人家,一年从来家里没有来过客人,从来不与人交往,这样的人,快乐就少些。

第三,当你发现新的机遇,可能给大家都带来好处的时候,要想到,可以与大家分享的。比如发现了新的生意领域,自己干是可以的,但是这事儿对大家都有好处,就可以介绍大家一起干。比如,很多农村的养殖户,自己养殖发财以后,并非独自发财,而是带动乡里一起搞养殖,最终带动了当地的发展;又比如当初沃尔沃汽车发明了安全带,本来这是专利,但是,他们公司发现这会救无数人的命,于是贡献了出来,与全世界的汽车企业分享,这样,无数人受益,功德无量。这不是金钱能衡量的。


“物虽小,勿私藏”这句话,除了告诉我们,不要太在意自己的私利,要考虑周围的环境,尽量与大家分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不能化公为私,中饱私囊,要“公私分明”。

这是底线的问题了。首先讲个故事,当年在鲁国有个宰相,叫公仪休,他特别嗜好吃鱼,因为是高官,很多人就巴结他,有人就给他送了美味的鱼,认为这是投其所好了。可是,没有想到,他却把鱼退了回去,大家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是:我的俸禄已经够我吃很多鱼了,这是光明正大的吃鱼,如果收受了贿赂的鱼,这是非分所得,如果因此为他办事,触犯了国法,我会丢掉官位,可能连原本能吃到的鱼也吃不到了,我怎么会那么傻呢?

现在很多人看到这个故事,就觉得这个故事太简单了。可是,各位,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逻辑,多少人还做不到?多少贪官,生活无忧,但是还是怂恿孩子老婆经商,捞取钱财,钱多到手的数不过来,可是反腐浪潮一到,只能去吃牢饭了。曾经听说浙江药监局一个局长,收受贿赂,有几十套房子,几千万现金之多,这些房子,他能住得过来吗?每晚住一套?不可能的,最后,换来了一个永久居住的、带着铁窗的房子。

那么为什么讲到这些呢?我觉得南怀瑾先生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大概意思是:大家不要责怪贪官,为什么呢?因为贪官都是百姓的孩子,当年你怎么教育他,他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我很感慨,如果我们在孩子的小时候,就不断地溺爱他,让他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都是应该属于他的,不断地培养孩子的自私的一面,那么可以预见,这样的孩子,让他做越高的官,老百姓受害越大,他自己也越发危险。

所以,“物虽小”的“小”字很有深意,您别看今天他只是个孩子,别看他只是特别在乎多占有几块蛋糕,但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做家长的不断培养他的占有欲,不断培养他自私的一面,那么,当他长大了,有了条件,他的问题可就大了。

所以,《弟子规》在“物虽小,勿私藏”后面,加上了一句“苟私藏,亲心伤”,如果出了那样的问题,父母当然会悲伤的。我曾经给被捕的贪官的父母看过病,那种情绪给身体造成的打击,无比巨大。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不孝啊!

而这一切,却又可能起始于儿童时期的教育。所以,不可不慎啊。


标签:

猜你喜欢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必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4年3月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欢迎您申请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