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11日是第17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作为老年人健康的“沉默杀手”, 其特有的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疾病症状和逐渐加重的特点,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深受病痛和心理上的折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指导专家:
陈彪,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帕金森病遗传、流行病学以及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在多巴胺神经元死亡机制、老化对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遗传基因改变和个体遗传易感性对帕金森病发病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樊东升,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变性疾病(如运动神经元病,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等)、神经肌肉病及脑血管病。
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而导致疾病的形成,目前对于此病还无法彻底治愈,只能根据并发症的不同进行合理的用药以及合理控制病情,但是帕金森并不对患者的寿命产生直接的影响,更多的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运动障碍等。
帕金森病最终导致的并发症除运动障碍之外,还包括抑郁、睡眠问题、便秘等。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副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帕金森病中心主任陈彪教授指出,随着医学不断探索和发展、治疗方法进一步完善,现有治疗方法已经完全可以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有效帮助患者提升治疗信心和生活质量,帮助患者重获精彩生活。
在欧美国家,帕金森病患者在经过规范、合理治疗后,可以和健康人一样上班、生活,还能参加舞蹈表演。美国五大现代舞团之一的马克•莫里斯舞蹈团,就与纽约布鲁克林帕金森组织共同编创了一套帕金森健康舞,招募大量患者参加。中华神经病学会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樊东升教授指出,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医生和患者普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存在三大误区,导致治疗目标仍然只能停留在运动症状的改善,这也是国内患者和国外患者在生活质量上存在差距的原因。
误区一:仅关注运动症状的缓解
陈彪教授指出,许多病人缺乏对帕金森病的了解,更多只关注震颤、强直等运动症状的缓解和寄希望于尽快治愈疾病,对疾病的长期管理,尤其是长期药物治疗后带来的运动并发症以及常见的抑郁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巨大影响缺乏重视,因此是一种"短视"的治疗理念。左旋多巴类药物作为经典和有效的帕金森病治疗的主要药物,在使用3-5年后较多患者会出现"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和异动症等并发症,尤其是发病年纪较轻的患者中,治疗5年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更高。
根据2011年欧洲神经病学联盟(EFNS)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帕金森病症状并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出现,而规范合理的药物治疗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推荐的早期起始用药为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而森福罗(普拉克索)是该类药物的代表,也是目前中国市场上被欧洲神经病学联盟(EFNS)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推荐为对控制帕金森病症状和延迟运动并发症均有效的药物之一。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治疗12个月后,该药能有效降低震颤发作频率72%。而与左旋多巴起始治疗相比,普拉克索起始治疗可降低异动症发生风险约63%,降低剂末现象风险约32%。
误区二:未能遵循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
陈彪教授指出,由于目前国内帕金森病专科医生数量有限,因此有很多患者只能去普通神经内科就诊,而大部分神经科医生对《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认知不足,因此更勿论遵循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一项调查显示,88%的神经内科医生不知道有中国的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在二线城市,这一数据更是达到93%。
虽然《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已明确指出:对于较年轻且无认知功能受损的帕金森病患者,应该推荐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作为首选药物,对于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用于左旋多巴的添加治疗,控制运动并发症。但在临床诊疗中,对于较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仍有1/3的医生在没有评估年龄的情况下,在初始治疗时盲目选择左旋多巴类药物 。而且,中国帕金森病指南强调,普拉克索的推荐临床使用剂量是1.5-2.25mg/d,而中国临床的实际使用剂量却要明显较低。
误区三:治疗保守不积极
陈彪教授指出,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常被误认为是年纪大了的通病,及其容易被忽视并延误早期治疗时机,即使对于已经开始治疗的患者而言,也普遍认为难以恢复正常的生活质量,而采取保守的治疗方案。
有调查表明,中国帕金森病患者诊断延误严重。出现相关症状后,就诊时间平均延迟6.73个月,近半数患者需要超过一年的时间才能获得确诊;即便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治疗率也不到40%,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更低。
陈彪教授指出,对于早期新发帕金森病患者而言,使用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药物森福罗(普拉克索)≥1.5mg/天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但我国患者使用该药的常规剂量普遍不足1.5毫克,而欧美患者多为1.5—4.5毫克,因此不能发挥全效,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帕金森病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迫切走出治疗误区,帮助患者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也更需要社会和家属的理解和关心,齐力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他们的精彩生活。
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症
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是帕金森病外科治疗领域里程碑式新技术。它可以有效的改善帕金森病的四大主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它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电脉冲至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调控异常的神经电活动,从而达到减轻和控制帕金森症状的目的。使用脑起搏器疗法治疗帕金森症具有可逆、可调、安全、微创的特点,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患者所产生的动作迟缓/动作失调、肌肉僵直及(或)震颤的症状,也可明显降低服用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绝大部分患者因接受了脑起搏器疗法,运动症状得到全面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能够重返工作岗位;其照料者也可以从繁重的照料工作中解脱出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脑起搏器手术国内外开展现状如何?
脑深部电刺激术是1987年由法国学者Benabid开创的,能够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僵直等症状。经过逾25年的临床应用,全球已有已超过100000名帕金森病患者接受了该手术治疗。在过去近十年间,该技术在国内的发展也逐渐成熟;目前全国已完成脑起搏器手术超过5000多例,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公认。脑起搏器已成为帕金森病的首选外科治疗方法。
脑深部电刺激的疗效如何?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具有可逆、可调、安全、微创的特点,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患者所产生的动作迟缓/动作失调、肌肉僵直及(或)震颤的症状,也可明显降低服用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绝大部分患者因接受了脑深部电刺激疗法,运动症状得到全面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能够重返工作岗位;其照料者也可以从繁重的照料工作中解脱出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什么样的病人适合脑深部电刺激治疗?
根据2012年发表的《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脑深部电刺激疗法的适应症是:
(1)原发性帕金森病;
(2)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的疗效;
(3)疗效已明显下降或出现严重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影响生活质量;
(4)排除痴呆和严重的精神疾病。
指导专家: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