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抗过敏药的优缺点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组胺受体以后,即研发了第一代抗过敏药物,并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包括以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赛庚啶为代表的药物,第一代抗过敏药物亲脂性强,在生理环境下较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因此中枢抑制作用(主要是嗜睡、困倦)较明显。
80年代起,在第一代药物基础上,研制出了新的第二代抗过敏类药物,即以西替利嗪(仙特明)、氯雷他定(开瑞坦)、阿司咪唑(原“息斯敏)”、咪唑斯汀(皿治林)等,第二代药物亲脂性较低,不亦透过血脑屏障,因此中枢抑制作用较第一代弱,也就意味着嗜睡、困倦等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但是部分药物存在一定的心脏毒性,如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
近年来又开发出了第三代药物,包括氯雷他定的活性代谢产物地氯雷他定、特非那定的活性代谢产物非索非那定、左旋西替利嗪等。
第三代具有更强的药效,意味着获得同等治疗效果的用药剂量可以更低,其不良反应也小,但是由于临床应用时间尚短,药物相互作用等相关研究仍有待于临床观察。
如何选服抗过敏药
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适用于皮肤过敏症:荨麻疹、湿疹、皮炎、药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虫咬症、日光性皮炎。也可用于过敏性鼻炎、药物及食物过敏。
除了可以单独使用在抗过敏治疗中,在复方感冒药的配伍中也时常出现,我们常见的酚麻美敏片、美敏伪麻溶液等感冒药物,其中的“敏”即指的是氯苯那敏,用于缓解感冒症状中的流涕、流泪、眼鼻喉刺痒等,氯苯那敏的不良反应最明显的是其服用后有较明显的困倦、嗜睡和虚弱感。
开瑞坦的成分是氯雷他定,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有关的症状,亦适用于缓解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氯雷他定是一个高效、作用持久,而且是选择性的外周H1受体拮抗剂,它的中枢作用要明显低于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药物;而且2岁以上的儿童可以使用,但是需要根据体重计算用药剂量。
咪唑斯汀是一种强效的、高选择性的组胺H1 受体拮抗剂,具有独特的抗组胺和抗过敏反应炎症介质的双重作用。适用于成人或12岁以上的儿童所患的荨麻疹等皮肤过敏症状、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及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但是有心脏疾患、严重肝损伤的患者禁用;对于正在使用咪唑类抗真菌药(全身用药)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患者也是禁忌。
苯海拉明除了抗过敏作用之外,对乘车、船、飞机或其他运动时引起的晕动、恶心呕吐也有防治作用,我们常用的乘晕宁,其成分就是氯茶碱和苯海拉明复合而成的药物。
服药时间要记牢
通常在医院就诊后,医师会根据过敏症状的严重程度开具医嘱,确定用药疗程,一般使用H1受体拮抗剂需要在症状完全消失后停用,因此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对于急性过敏症状用药疗程从3天到7天不等,如果症状严重可能需要延长给药时间。
对于慢性的过敏性疾病,用药时间可能会更久,如有些慢性荨麻疹,在症状控制后,若突然停药易导致复发,所以应逐渐减量,必要时以小剂量维持治疗一段时间。而患者应定期就诊或咨询,由医师药师确认治疗疗程为宜,切勿自己调整用量或者突然停药。
如果发生过敏后没有就诊,自己在药店购买属于非处方药(OTC)的H1受体拮抗剂,连续服药三天症状没有缓解,则应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抗敏要分清过敏原
逐渐变暖的气温,晴空万里的天气,这样的春日真正值得期待。然而,与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同步的,还有一些有可能发生的不甚愉快的状况容易跌宕人心。
过敏,就是这样一种既能让人觉得自身“与众不同”,却又无法摆脱的麻烦事儿。花粉过敏、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再加上普通的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共同组成了春季易多发的过敏性疾病。
专家认为,任何疾病与营养都有关系,过敏性疾病也不例外。分清过敏类别,是进行合理饮食调整的前提。其中,过敏原是人们首应明确的重点。
过敏反应主要有三大类别。一是因为吸入或皮肤接触过敏原如花粉等引起的过敏反应。二是食物过敏,比如人们熟悉的鱼虾等海味易发过敏。严格意义上讲,很多食物都可以引起人的过敏反应,甚至包括绝大多数人日常饮食的必需谷物——大米,也无可避免。“当然,食物过敏要分清情况,以人们对鱼虾过敏为例。一种可能是因鱼虾腐败变质引发的,还有一种则是对于安全食物本身的正常成分,有的人依然接受不了从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专家提出,河蟹死后再食用容易引发人体不适,这已为大众普遍知晓。其发生原理是因死河蟹机体中的蛋白质特别容易分解,产生的组织胺被人体食用后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人体血管通透性增加,水分就容易流失到血管之外,更严重的是血细胞也向血管外流失,这种情况就会引起人体水肿、皮肤起包、咳嗽气喘或腹泻腹痛等反应。而第三类过敏反应则是药物引发的过敏,这也是临床上碰到最多的案例。“医院曾与皮肤科合作抢救成功过一位重症药疹的患者——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患者全身包括面部、口腔都是溃烂的,起因只是一次服药不当的小感冒而已。而据外国报道,这种病例的死亡率要在50%以上。”
春季万物复苏,各种病原体、微生物都变得活跃起来,人体的机能代谢同样如此;此外,春季中的天然食物也会有成分上的细微区别,再加上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后的用药不当等情况发生,春季过敏多发的诱因众多。然而,人们不可忽视的是,过敏反应的出现,皆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
“过敏与人体免疫的关系密切。”专家表示,过敏本身分为四种类型。其中速发性过敏反应也叫做Ⅰ型变态反应,作用原理是过敏原(如花粉)与人体接触后,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过敏原(即花粉)结合后,在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细胞的细胞膜相结合,这些细胞就会大量释放组织胺等物质,此时的人体表现为血管通透性增强。过敏反应在不同作用系统中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各不相同。通常,人体在第一次吸入花粉后体内易产生抗体,但不会立刻产生剧烈的反应,当第二年同样季节再接触花粉时,由于此前产生的抗体在体内有“记忆”存留,就会大量释放组织胺,此时过敏的症状表现就会加剧。这一作用机理解释了过敏患者的症状表现日益严重的原因,需要机体调节来遏制或延缓病情的发生和发展,即同人体的免疫力密切相关。
毕竟,同样的花粉接触,只有一部分人才会过敏,说明这一部分患者的黏膜免疫——包括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皮肤黏膜变得脆弱了,当外在抗原与这些黏膜接触后,就容易通过黏膜进入到机体中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从而引起后续一系列的过敏反应。但如果人体的这些黏膜本就是健全的,抵抗这些抗原的能力则要强得多。
营养、疾病、免疫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营养合理,免疫功能就应该是正常的,就不容易患病。否则,这三者就会互为因果,互相加剧。可以肯定的是,春季时节合理的营养搭配,对于预防过敏是有积极作用的。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