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中医的支持将持续加强,各省要对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同时,符合条件的中药和中医诊疗项目,要纳入基本医保基金支付范围。(9月12日《新京报》)
中医是国粹,具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上讲“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指的是要兼收并蓄,在吸纳西医的同时,还应促进中医的发展。时下,中医药发展式微,西医有独霸天下的趋势,这既不利于中西医的协调互补,也不利于防治并举,降低了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不利于公众的身体健康。正是因为如此,继《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颁布后,财政部、国税总局宣布延续对医药等行业广告费等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而通过提高中医药的报销比例,增加非药物诊疗技术等报销内容,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优厚的基础支持。
与单纯的增加药物目录不同,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具有明显的政策倾向性。不过,无论是“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还是“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等宏观面,还是增加报销品种和范围等技术层,更为关键的在于在于人才的培养。若没有相应的中医人才作为支撑,中医药的发展就只能是无源之水。
中医药发展的最大困局就在于是人才的严重缺乏。以我所在的地区为例,一个县城的医疗机构,知名的中医师已经很少,有药无医的状况比比皆是。即便是以中医为主业的“中医院”,其实也不过是挂着中医牌子的西医院。在全国层面,这种情况极为普遍,据南宁市卫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市中医机构卫技人员为1746人,仅占医疗机构人员的9.6%。人才结构断层严重,普遍缺乏中青年专家和年青中医业务技术骨干,基层中医机构尤其突出。现在,中医学院招生和就业都相对困难,甚至许多原本从事中医工作的人改行。老中医尽管在社会上很有地位和受到百姓尊重,但后继无人现象比较严重。
相反,在国外,尤其是日韩,南亚和欧美等地,无论政府和药企都十分重视中草药和传统中医。在11日召开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工作会议上,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介绍说,据统计,2010年参保住院患者中,对中成药的使用率达到了71.33%。但必须意识到,中药和中成药的大量使用,其实并不代表着中医发展的水平,很多中成药在本质上跟西药并没有什么区别。
加快中医复兴,政策扶持只是外因,自我提升动力才是内因。因而,中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要发展,培育人才最为关键。在政策层面,要像扶持教师那样,实行免费式教育,由国家定点培养,对优秀的骨干人才要给予支持;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医院中医师的待遇和福利,在公立医院和新办医院,都应配备相应的中医科室,并将中医在业务中的比例作为医院业绩和评级的重要指标,以此倒逼各个环节衔接和互动。只有中医人才缺乏的困局解决了,中医的发展才会有源头活水。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